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吳恩達」標籤的文章

人工智慧跨足心理治療,AI「Woebot」APP(下)

圖片
  心理治療師會被人工智慧取代嗎?安啦! 看到這裡,不禁會讓人擔心:連心理治療都要被人工智慧取代了嗎?別擔心!網路上已有一些使用過 Woebot 的試用者,使用心得大致如下: 一、人工智慧還是不了解你!狀況外的 Woebot 很多時候,使用者只能從 Woebot 列出的選項按鈕中,選一個與自己的答案最契合的。 以 Woebot 目前自然語言處理能力,還是比不上真人的心理師。Woebot 的回應,會讓使用者明顯的感受到自己面對的是機器人。很多時候,使用者只能從 Woebot 列出的選項按鈕中,選一個與自己的答案最契合的,就算是「聊」到最後進入到用文字輸入的階段,也感覺它的回應是「自己說自己的」。 二、隱私變成大數據的隱憂 做心理治療時,因為需要當事人的自我揭露,所以這一塊領域的從業者,保密原則是非常重要的。然而透過 AI 聊天機器人時,使用者所傳的每個文字內容都儲存在網路的數據庫中,誰有權使用這些資料、這些人是否能盡到保密原則等,都是未知數。 AI即時諮商:彌補心理治療資源不足,連專家都看好 根據 NAMI 美國精神健康聯盟調查: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 儘管如此,但是人工智慧還是能彌補現有心理治療資源的不足。根據 NAMI 美國精神健康聯盟調查:平均每五人就有一人患有精神疾病(數據如上圖圖表)。但心理治療花費高,加上部分患者不會主動尋求治療,因此有超過三分之二的病人尚無接受任何治療,此時 Woebot 就可派上用場了! 吳恩達在 Twitter 上發文,公開自己加入 Woebot 的團隊呢 Woebot 並非為了取代傳統心理諮商而生,但可讓即時需要的患者,多一項立即可用的醫療資源,在某些狀況下(如夜深人靜時患者需要幫助,但是生命線卻無法撥通)甚至可以救人一命!難怪連 Andrew Ng (中文名字為吳恩達,是前 Google Brain 電腦科學家、也是人工智慧領域的權威)都在  Medium  上宣布加入 Woebot 的團隊呢!

人工智慧跨足心理治療,AI「Woebot」APP(上)

圖片
想不開嗎?人工智慧「Woebot」心理治療App隨時待命! https://youtu.be/KGh8dNkpZWk 一名男子剛跟自己即將分手的女友吵完架,在察覺到自己即將情緒失控的同時,即時拿出手機,對著聊天機器人 App「Woebot」打出了「I just want to kill myself(我不想活了)」。沒想到,Woebot 竟秒回覆「You can call 911(你可以打911)」。這樣「跳痛」的反應,讓這名男子覺得好笑,瞬間怒氣全消!他回應 Woebot「我在中國呢!」 這個非典型的聊天機器人 App 叫做「Woebot」,由史丹佛大學的臨床心理學家 Alison Darcy 於 2017 年首創。其原理是利用 認知行為療法 (CBT)來輔助治療使用著的心理症狀。只要你心情不好時,就開啟 App、跟他對話即可。 下方影片為 Woebot 的 CEO 兼創始者 Alison Darcy 在 SuperBot 2018 上講述 Woebot 的發展史以及見解: https://youtu.be/V0TiaqkerK8 讓心理師 AI 與你談心!一問一答的「認知行為療法」 淺談「認知行為療法(CBT)」—當代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之一 認知行為療法的說明圖 認知行為療法(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,CBT)」的理論是基於我們的思想、感受、行為、生理會受到外在環境影響。因此讓人們覺得困擾的不一定是「事情本身」,主要是「對事請產生的想法」。例如你今天跟某人約會,他遲到了,你可能就對他的觀感就不佳;但是,若你的想法是「他可能遇到塞車,真是辛苦了」就不會有不滿的感受產生。 CBT 的目標,就是藉由改變想法,來幫助當事人處理現階段的情緒狀況。典型的 CBT 療法中,治療師除了需要分析、評估案主現階段的想法、情緒、行為如何互相影響之外,也需要與案主共同努力,例如要求案主在日常生活中練習某些技巧、做情緒紀錄等。CBT 目前是主流的心理治療方式之一,執行起來也比精神分析、存在主義等治療方式等更目標導向。 人工智慧如何配合「認知行為療法」? Woebot 主要透過 AI 與使用者對話之間,辨識使用者所傳遞的內容,並駁斥消極的、非理性的扭曲認知。例如當你傳:「我真的很沒用!」,Woebo...

現在人工智慧也能讓人與人之間保持安全社交距離了~

圖片
那麼這人工智慧工具到底如何幫助我們保持安全社交距離?這篇文章介紹給你! 「 AI 大神」吳恩達旗下公司 Landing AI 開發的「社交距離檢測工具」,則是另一項與疫情有密切關係的 AI。 為了幫助疫情期間依然得持續工作、因某些原因非得外出的民眾以及阻止疾病蔓延,Landing AI 開發了最新  AI  工具確保大家能維持社交距離,該工具透過攝影機拍攝的即時影像,並同步分析檢測在公共空間的人們是否處於安全距離。 這款  AI  工具會偵測所有經過空間的行人,並在每個人身上畫出一個綠色方框,當有人靠得太近,框框就會變成紅色,在靠得太近的兩人之間畫出紅線,並發出警訊,提醒人們遵守安全距離規定。 ▲ 影片中可以看到探測器偵測每個行人,距離過近就會被標上紅框 根據Landing AI 公開的演示, 人工智慧 的運作,需要經過「校正、檢測、測量」三個步驟。 第一步-「校正」: 將透視圖轉換為俯視圖。最簡單的標定方法是在透視圖中選擇四個點,將其映射到俯視圖中矩形的角上。      ▲左邊為原始透視圖,覆蓋著校正網格;右邊是鳥瞰圖,街道兩邊完全平行於綠色網格。圖片為 Landing AI 官網示意圖。 第二步-「檢測」: 將檢測到的行人應用於透視圖上,在每個行人周圍繪製邊框。為了簡潔化,團隊使用基於 Faster R-CNN 的開源行人檢測網絡。為了清理輸出的邊框,團隊使用最小化後處理,如非極大值抑制(NMS)和各種基於規則的啓發式算法,並選擇基於現實假設的規則,減少過度擬合的風險。 ▲ 《武漢肺炎》專輯共九首曲子,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張全部 AI 生成的音樂專輯。。 第三步-「測量」: 給定每個人的邊框。由於在「校正」那一步輸出針對地面的變換,需要將所述變換應用到每個區域的底部中心點,從而得到他們在俯視圖中的位置。 ▲距離過近的人們除了顯示紅框外,也會多顯示出一條線以強調。 最後測量出人與人之間的距離,並根據校正估算出的係數縮放距離。用紅色方框標注出安全距離以內的人們,並在兩者之間畫一條線來強調。 即使 Landing AI 強調使用使用這款工具應該公開透明,...

人工智慧先驅Nils Nilsson逝世,他的貢獻如此偉大!

圖片
▲ 人工智慧先驅-史丹佛大學名譽教授 Nils Nilsson 身為 人工智慧 先驅的他你怎能不認識!今天讓我們來懷念及感謝他所做的一切!   人工智慧 先驅、 人工智慧 名人堂入選者、AAAI (美國 AI 協會) 前主席、A* 搜尋演算法發明者以及多部 人工智慧 教科書作者──史丹佛大學電腦科學的第一位名譽教授(Kumagai Professor of Engineering)Nils Nilsson 於美國時間美國時間 2019 年 4 月 23 日逝世,享壽 86 歲。 Nils John Nilsson 教授於 1933 年 2 月 6 日出生於美國密西根州,是 人工智慧 的研究先驅之一,在「搜尋演算法」、「機器人學 (註:一種跨領域科技,涵蓋機器人的設計、建造、運作、應用等)」以及「知識表示法(註:一種跨領域的表示方法,涵蓋認知科學和 AI 兩個領域。在認知科學裡為人類儲存和處理資料的方式;在 AI 中,主要目標為儲存知識,讓程式能夠處理,達到人類的智慧。)」的貢獻而聞名。   研發世界第一個人工智慧機器人「Shakey」 ▲ Shakey 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現 人工智慧 的機器人   Nils Nilsson 教授在史丹佛國際研究院(SRI International)的人工智慧中心任職 23 年,致力於將統計學和神經網路的方法應用到圖形辨識中。1966年開始,他與該中心的創始人 Charles Rosen 及著名的 AI 學者 Bertram Raphael 共同主導機器人 SHAKEY 的研發工作。Shakey 是世界上第一個體現 人工智慧 的機器人。   發明網路遊戲中常用的「A* 最佳路徑演算法」 ▲ 算出最佳路徑的「A* 搜尋演算法」演示圖 1968 年,Nilsson 教授與電腦科學家 Peter E. Hart 和前段所述的中心創辦人 Bertram Raphael 共同發明了「A*(讀作『A-Star』) 搜尋演算法」,為 人工智慧 領域帶來了重大影響。 A* 搜尋演算法(A* search algorithm),是一種在有多個節點路徑的圖形平面上,求出最低通過成本的演算法。今天 A* 搜尋演算法常用於遊戲中的 NPC 的移動計算,或網路遊戲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