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臺大醫院」標籤的文章

診斷視網膜病變的任務,如今也能交給人工智慧了!(下)

圖片
  本系列文章為【台大打造人工智慧醫療,診斷視網膜病變準確度達95% 】的下篇,請 點此 看上篇閱讀了解人工智慧如何應用於預防糖尿病患失明。 這神奇的 人工智慧 診斷軟體是怎麼被研發的?一起來看看這台灣之光! 三方跨界合作 造就台灣智慧醫療里程碑 這次的 人工智慧 診斷軟體的開發得益於跨界合作。 宏碁使用深度學習技術訓練 AI 模型,透過蒐集國外 EyePACS 平台臨床、國內臺大醫院臨床共數萬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的「眼底資料」──彩色眼底檢查影像及診斷結果等資料數據,來訓練 AI。之後結合硬體整合成邊緣裝置(edge device),使 AI 無須網路即可進行篩檢判讀,在速度、資料安全性和隱私性方面益處良多。 訓練好的 AI,則與醫療製藥公司「台灣諾華」共同設計、委由臺大醫院執行臨床試驗,並在試驗結果上取得敏銳度達 95%的佳績,已接近視網膜專科醫師的判讀準確度。 另外,在開發與試驗期間,食藥署提供專案輔導長達一年,提供專業法規意見、深入溝通並嚴格審查,最後才交出這張台灣第一張醫療器材軟體認證,顯示出政府對於台灣醫療環境及智慧醫材的重視。這次的認證更是打破傳統模式,從台灣本土出發,就地取材。 ▲ Photo by Online Marketing on Unsplash 在成果效益上,這套 人工智慧 診斷軟體可有效輔助醫師找出潛在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,及早發現並進行治療,協助控制病情,更降低病人等候報告的時間。 而宏碁也已與台灣諾華簽訂合作備忘錄,未來將運用 人工智慧 技術、共同攜手耕耘智慧醫療領域,整合雙方專業人才與軟硬體技術,朝提升醫療效率、精準率的目標邁進。宏碁表示,將會瞄準黃斑部退化、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及心血管疾病等領域,打造合適的 AI 輔助工具,讓台灣醫療產業升級轉型。   醫療產業轉型  人工智慧 醫療商機不斷 全球醫療照護產業正在面臨轉型,如何將醫療場域數位化、智慧化都將是一大挑戰;如何透過科技技術,將傳統醫療「疾病發展後治療」的思維轉換成「注重預防、防治結合」,也是未來須面對的難題。 要攻克這些問題,需要創新、洞察與有效的行動方案,才能創造出「高效互通的資料」與「開放和安全的平台」,最後打造出「以消費者為導向的醫療照護」環境。 台灣的全民健保制度不但保費低、給付多、管理成...

診斷視網膜病變的任務,如今也能交給人工智慧了!(上)

圖片
現在的 人工智慧 已經可用診斷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病變,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軟體有多厲害!   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 人工智慧 的崛起,相關產業也正面臨轉型、步入「智慧醫療」時代,吸引許多新興技術投入。科技大廠宏碁日前便宣布與台大醫院、醫藥公司台灣諾華合作,打造「AI 眼科輔助診斷軟體」,運用 人工智慧 診斷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、預防患者的失明風險。 該 AI 診斷軟體也榮獲衛福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認證,取得全台首張由食藥署核發的眼科智慧醫材許可證。 ▲ AI 輔助診斷軟體獲食藥署認證。創下台灣智慧醫療的新里程碑(圖片來自:台灣諾華) 高血糖易引起視網膜病變 糖友失明風險高 也許會讓許多人感到意外,但「糖尿病引起的視網膜病變」是目前使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,糖尿病患者失明率比一般人高出 25 倍之多。 因長期的高血糖容易引起視網膜血管病變,有一專有名詞為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」(diabetic retinopathy);並且因許多糖尿病患者大多著重在血糖控制,容易忽略身體其他狀況,往往在視力出現明顯問題後才求診,但此時視網膜已病變或玻璃體出血。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屬於微血管的病變,病變的產生與糖尿病的時間有很重大的相關性,患病的時間愈久,視網膜病變的機會大、也愈嚴重。良好的血糖控制,可以延後視網膜產生病變或惡化的時間,但依然不能完全避免其風險。最重要的是要能早期發現、早期治療,就有很大的機會避免視力受損。 根據國家衛生研究院「2019 台灣糖尿病年鑑」統計,全台灣的糖尿病患者超過 220 萬人次,為了讓廣大的糖友都能篩檢、及早治療,知名科技大廠宏碁與台大醫院聯手,開發出 人工智慧 眼科輔助診斷軟體。   準確度與眼科醫師相同 AI 幫助降低失明風險 ▲ Photo by Kalea Jerielle on Unsplash 台大醫院眼科部主治醫師謝易庭指出,糖尿病患者患病 10 年後,視網膜病變發病率上升至 60%,20 年內病變發病率更攀升至 90%。罹患糖尿病的時間越久發生視網膜病變的風險愈高。 然而根據 2019 年國內糖尿病病患接受眼底檢查的人數統計,只有 45.54 %的糖友接受篩檢,屬於低篩檢率。除了因病患檢測所需花費的時間成本較高、醫療資源可近性不足之外,也因視網膜專科醫師人力不足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