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有「法律」標籤的文章

人工智慧也能擔任法官?一起來看看愛沙尼亞的新政策!(下)

圖片
本系列文章為【愛沙尼亞即將任用 AI 法官!人工智慧走入司法領域就一定公正嗎?】的下篇,上篇請 點此 。 人工智慧 法官將會改變這世界嗎?有任何隱憂嗎?這篇讓我們來探討一下~   其實人工智慧早已進入司法領域 讓 AI 法官替代人類法官作出判決,是個頗具有爭議的決定,但愛沙尼亞並非是第一個嘗試引進 人工智慧 、協助法律審理及判決的國家。 美國法院近年已廣泛採用 AI 風險評估系統「COMPAS」,來幫助法官評估被告成為累犯的可能性。 這是一套由商業公司開發的 人工智慧 ,作為量刑的準據,COMPAS 會依據被告回答、年齡、過往犯罪紀錄與類型等各項資料,根據「累犯風險演算法」,推估被告的再犯率,交由法官作為量刑參考,以及是否要給予假釋──即如果 AI 將你評估為「高危險性」嫌犯,認為你很可能會再犯,則法官可能會判下較重的刑罰。 COMPAS 的支持者認為,有這類危險評估 AI 的存在,可以消彌人類法官的偏見、情緒或個人主觀意見對判案的影響,因此更為「公平」。 ▲ (圖片來源:Photo by Tingey Injury Law Firm on Unsplash) 非盈利新聞調查網站 ProPublica 為了調查能左右法官判決的「COMPAS」是否隱含偏見,追蹤調查了美國佛羅里達州布勞沃德郡 10,000 多名刑事被告,將 COMPAS 預測的再犯率和兩年間的實際再犯率進行比較。 最後他們發現: 1. 黑人被告被 AI 預測的再犯機率,往往高於他們實際的再犯率;而相反地,白人被告的實際再犯率往往低於預測的再犯率。 2. 黑人被評為高危險性的比例,是白人的 2 倍;另一方面,白人被告被分類為「低機率再犯」、卻於兩年內再犯的機率為 63 %。 這表示 AI 繼承了開發者─也就是人類─的意志,使 AI 做出帶有偏見的判斷。   AI 有辦法取代法官嗎? 人工智慧 若運用得宜,不論應用在任何職業上都好處多多:除了節省人力成本,AI 能短時間內處理大量資訊、降低工作量,流程效率、準確度及一致性都得以提升。在司法領域上,AI 可以協助司法研究、輔助審查、擬定契約,最終目標是代替人類判刑。 但 AI 有可能真的取代法官嗎? 對於法官與律師這些職務,大眾會認為他們需要具備獨立思考、批判的能力...

人工智慧也能擔任法官?一起來看看愛沙尼亞的新政策!(上)

圖片
  人工智慧 成為法官將是怎樣的世界?一起來看看愛沙尼亞怎麼做!   掌握原告被告生殺大權 法官也將被 人工智慧 取代!?? 從經典的《王牌大律師》到近期當紅的《Legal V 勝訴女王》;從《無照律師》到律政相關從業者也大推《金權遊戲》,律政司法題材似乎一直是收視率長青樹,犀利的律師為了勝訴據理力爭、言之鑿鑿,而法官必須不徇私情、明察秋毫。雙方在法庭上交鋒的同時,被告的人生也彷彿操之在他們手中。 司法題材會成為備受觀眾喜愛的類型,想必看法官如何審理案情是一大原因。但敲下法槌的,從有血有肉的人突然變成「 人工智慧 」,你能接受它的判刑嗎?   人工智慧當法官?愛沙尼亞計畫啟用! 愛沙尼亞,是一個對台灣人來說相對陌生的遙遠國度。總人口只有台北市的一半、土地是波羅的海三小國中最小的國家,被英國《經濟學人》雜誌稱為「科技領導者」,除了 IT 產業蓬勃發展,更是常由政府帶頭,將最新科技應用在日常生活中。 如台灣有年輕的「數位政委」唐鳳,以數位化政府聞名的愛沙尼亞也有一位 28 歲的首席資訊長(Chief Data Officer)──Ott Velsberg。 Velsberg 致力將 人工智慧 技術引入政府機構,為公民們提供更好的服務。該國司法部也請 Velsberg 帶領團隊設計 AI 法官,協助清理積存已久的小型訴訟案。 ▲ 愛沙尼亞首席資訊長 Ott Velsberg。圖為其參加 2019 年多倫多大數據年度會議。(圖片來源:CNW Group/Corp Agency) 愛沙尼亞司法部對「AI 法官」的期望是:裁定低於 7,000 歐元(約 24 萬台幣)的小額錢債糾紛案。雙方各自上傳證明文件和其他必要資料,交由 AI 進行分析與做出裁斷。 引入 AI 法官的最終目的是提升人類法官的審理效率、替法官和法院書記人員清除積壓的案件,讓他們能專注在更加棘手的大案件上;另一原因是,目前大約有 22 %的愛沙尼亞人民從事公務員或為政府工作,但愛沙尼亞政府擔憂公務員人數過多,希望導入 AI 至各公部門領域,希望用 AI 取代人力、減輕部分人事負擔。 對此 Velsberg 表示:「有些人擔心未來若國家減少了公務人員人數,大眾得到的服務品質就會受到影響,而 AI 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。...